企业管理-工商管理联盟

  工商管理联盟 > 企业管理 > 风云人物 > 浏览文章

热血中年李书福

作者:伊英杰 来源:《中国企业家》 文章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0年12月13日 【字体:

在正经功利的商界,他活得就像个笑话。然而他总能笑到最后。不过,新游戏才刚刚开始

采访|本刊记者 丁伟 雷晓宇 文|本刊记者 丁伟

李书福脱下了脚上的皮鞋,认真端详着,像是在研究一辆汽车模型。“这是一个意大利品牌,”他信口嘟囔着,“我从来没穿过超过一百块钱的鞋。”

当着别人的面脱鞋,李书福并不以此为忤。在中国诸多个性鲜明的主流企业家里,他有一种天然的、孩子气的率真。我们只是随口问了一句“你的鞋什么牌子啊”,就在深夜的采访,在吉利汽车北京办事处的会议室里引来了他这样的举动。不用奇怪,如果在沃尔沃的收购谈判中,对方也这么问他,李书福恐怕也会不由分说地脱下鞋子。他是个真实袒露的人,他不觉得这是失礼,也不会让人联想到,当年赫鲁晓夫在联合国拿鞋敲桌子的强硬、挑衅之意。

时代变了。

如果说21世纪属于“中国世纪”,这一点在头十年就尽情显现了。中国成了美国最大的债权人,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家成了国外公司的新主人。从TCL到联想,从中海油到上汽,最新加入这场冒险游戏的则是草莽英雄李书福。他要挑战一个难题,从而改写世界汽车史:百年福特管不好的沃尔沃,在他手里能重振雄风。

一直以来,李书福有种非凡的本事:令看客们很想看到他的失败。在正经功利的商界,他活得就像个笑话。然而是他笑到最后。全球金融危机之后,他2002年的商业狂想(通用、福特会在十年内破产)部分变成了现实。2010年3月28日,吉利与福特在瑞典签署协议,以18亿美元收购沃尔沃;8月2日,完成资产交割。这场年度收购大戏在底特律划下了一道伤口:一个拥有86年历史、年销售额147亿美元(2008年)的欧洲老贵族,被一个做汽车仅12年、年销售额12亿美元的中国小子拿下了,情何以堪。

李书福微笑着,手指比划了一下“V”字—此时他沉浸在狂喜之中,但这也是他最脆弱的时刻,走过从民营车企到世界新贵的起伏,他招来的忌恨难免。尤其是正式收购100天、四个月以来,他并没有发生新的故事,给质疑者唱衰者提供不少口实:沃尔沃在中国设厂仍待批准,他与董事会有战略分歧,输血不易造血更难??

李书福意志坚定,不屑于那些杂音。“我觉得我们绝对不会失败,我有200%的信心。”他的偶像奥巴马应该送他一件T恤,上书“YesWeCan”。

当“草民”成为主流人物,李书福如何适应这个新角色?仅仅有勇气并不能保证收购沃尔沃的壮举长久。

等到吉利真的成功的那天,李书福最想说:“其实,我是个诗人。”关于汽车的事,他说了太多,而很多人忽略了:车只是载体,这个故事其实关乎心灵,与信念。

中国背书与自我奋斗

11月10日,杭州,李书福见到了瑞典国王卡尔十六世·古斯塔夫,及其率领的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代表团。

这一天,正好是吉利收购沃尔沃交割后第100天。当着国王(沃尔沃是瑞典的国宝)、客户的面(国王开的是沃尔沃430、维多利亚公主婚礼的御用座驾是沃尔沃S80),李书福首次表示,中国将建设成沃尔沃的第二本土市场,并计划在成都、上海和大庆三地建厂。
客观地看,“百日维新”并没有实质性的突破,但李书福显出了他的耐心。此前9月14日,他在瑞典召开了收购沃尔沃后的首次董事会,并参观了工厂—福特交割之前相关资产是封闭的。他后来说,“没有结婚100天就暴露了丑陋的东西(这件事)。在新所有制框架下的沃尔沃,我们所发现的是新的惊喜。原来和福特在谈判期间很难去参观沃尔沃的试验厂、研发中心,现在我觉得它是一个名副其实、受人尊敬的汽车行业的长者。”

随着时间推移,沃尔沃在李书福口中有着不同的关系定位。他先是开玩笑说,吉利收购沃尔沃是穷小子向“公主”求婚(他告诉我们,现实生活中他没求过婚,“企业对我来讲就像情人一样,我对别的比较痴呆”);后来他又说,“沃尔沃是一个迷人的女孩”;到现在,他说,吉利和沃尔沃是兄弟关系,不是父子关系;但当我们问他,过了金融危机的特殊时刻,沃尔沃自己就能调整好,它还会服你吗?李书福反驳道,“不服我也不要紧。他可以不服我,但他还是我的儿子。他不服我,他就不姓李了吗?”

沃尔沃不是自然而然就花落李家,早在金融危机发生之前,吉利就向福特抛过绣球,但遭到的是想都不想的直接拒绝。后来几经周折、多方努力,全球汽车界的小个子吉利才得以站到百年巨人福特面前,成为平等的谈判对手。

之所以最终被对方接受,李书福解释说,“自我奋斗很重要,第二是价值理念,第三是企业的愿景、文化。吉利的规模实力反而是次要的。福特要看你能不能把沃尔沃带向更加光辉的未来,只有这样它才能减少麻烦。否则你今天拿来明天出事,它也麻烦了,因为双方之间还有很多的合作。现在福特离不开沃尔沃,沃尔沃也离不开福特,最起码两三年之内是这样的情况。这就是社会责任的问题,社会影响的问题。”

李书福被国外媒体誉为“中国的亨利·福特”,在外国人看来,他是一个草根出身、自我奋斗的典范,而这就是典型的“美国梦”。但李书福微辞道,“我们做不了中国的福特,他是在美国这种自由想象、自主创新的国家,放在中国的话,是搞不成的??”

李书福突然对我们说起了自己的童年。

“我是6岁上学,9岁辍学。在农村不讲普通话,老师教我们拼音也不讲干什么用,就让我们念,我就不念,搞得不高兴我就不上学了。回家以后我爸教我种地,种了2年。不行,种地太辛苦了。我11岁又开始上学,还是3年级,比同龄的孩子大一点,所以呼哧呼哧地就学好了。”

他对改革开放的记忆是国家允许土地承包、搞手工业。他的生意轨迹鲜明地反映了时代特色:中学毕业后,他开照相馆,赚了1万块钱左右,“这样就可以搞工业了”。他先是搞电冰箱零件(1984年任台州石曲冰箱配件厂厂长),后来生产电冰箱、冷柜(1986年任台州北极花冰箱厂厂长)。1989年以后,“我把所有资产全部捐给政府了。”

也就是说,20年前,李书福已经做过“裸捐”了。“这说明两个问题,一个是我对政治大势有判断,第二说明我对金钱不看重。


人支持

人反对
工商管理联盟www.mbaun.net

网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