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管理-工商管理联盟

  工商管理联盟 > 企业管理 > 风云人物 > 浏览文章

“红色资本家”霍英东(下)

作者:未知 来源:《亚洲华人企业家传奇》 文章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0年10月20日 【字体:

开拓房地产业新天地

20世纪50年代初期,香港人口由原来的50万,暴增到250万,人口的激增,导致住房的严重不足,当时香港的住房条件十分恶劣,老旧的木屋、天台屋,甚至连走廊、楼梯间都挤满了人。加上工商业的勃兴,形成了对土地和楼宇的庞大需求,房地产业因此得以在香港逐渐发展起来。霍英东审时度势,认定房地产业势必会成为香港的支柱产业。于是,他决定把自己的资金全部押在地产上。

霍英东的决定遭到了一些朋友的极力反对,他们认为香港的地产市场一向由英资财团垄断,华人要想从他们那里分得一杯羹,简直比登天还难。

   可是,霍英东偏偏是一个喜欢特立独行的人,不论是当年东沙岛的冒险,还是冲破禁运,向内地输送救援物质,只要是自己想做的,不管前方是沼泽险滩,还是万丈深渊,他都会义无反顾、决不后退。对自己将要涉足的房地产事业,霍英东同样信心十足、踌躇满志。这与其说是源于他“过分”的自负,倒不如说是因为他坚信自己能在英资独霸香港地产市场的局面下,另辟蹊径,闯出一条新路子。

但在当时,除了货运生意外,对于其他的生意,霍英东却是一个地地道道的“门外汉”,所知甚少,甚至连银行开户都不会,也因此闹出不少笑话。1953年6月,霍英东和妻子吕燕妮在湾仔告士打道152号共同创立了霍兴业堂置业有限公司,注册资金是465万港币——这在当时可是一笔相当巨额的数目。在霍英东的构想中,就是要以霍兴业堂为旗舰,纵横香港的地产市场。

公司隔壁的151号,正是霍母的私宅,霍英东和妻儿则住在著名的富人区——跑马地蓝塘道11号豪宅。

当时,霍英东连银行户头都没有,他把大量的现金都存放在家中的保险柜里。另外,他担心货币容易贬值,就拿出一部分来兑换成金条,塞到家中的墙缝里藏着,俨然是一种“土财主”式的存钱办法。

成立霍兴业堂之后,霍英东已不满足于把钱换成黄金储存保值,他急于想拥有一幢属于自己的大厦。一来可以把自己的巨额现金和黄金转移到物业上来,安全保险;二来可以向世人证明自己的实力和身价,便于自己在地产界的发展。总之,那时,他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到处物色自己喜欢的大厦。

这时,霍英东听说香港的世家——利氏家族有意出售位于铜锣湾的使馆大厦。这是利氏家族众多物业中的一幢,当时是出租给一些外国驻港的大使、领事、外交官居住。大厦是公寓式结构,就建筑面积和建筑材料、装修材料、内部设施而言,是香港当时最大、最高级的大厦之一。

霍英东到使馆大厦考察后,甚为喜欢。随即,他亲自去拜见利氏家族掌门人——利铭泽。

霍英东拜见利铭泽时,他在香港商界尚是一个无名小卒,而利铭泽却已是名震香江的大富豪,同时还身兼香港市政卫生局议员,可谓位高权重,其势力不可小觑。

令霍英东没有想到的是,两个人的第一次谈话竟然进行得颇为顺利,利铭泽也并没有想象中的那种超级富豪的趾高气昂、不可一世,而是和蔼可亲得如同父亲、兄长一般。

利铭泽和霍英东都是十分豪爽的人,对价钱也没有斤斤计较,双方答应以280万港元成交。

几天之后,霍英东和利铭泽相邀见面办理买卖手续。利铭泽见到霍英东拎着一个大袋子,感觉很奇怪。原来霍英东的大袋子里装的全部是买楼的现金,而他当时既没有支票,也没有银行户头,这让利铭泽感到哭笑不得。当时,香港在银行有账户的人确实不多,可是做大生意的人都知道怎么利用银行。他看着一脸真诚的霍英东,从心底觉得眼前这个年轻人将来必会成就一番大事业,就诚恳地对霍英东说:“霍先生,其实买楼也好,做其他生意也好,不一定全用现金或者自己的钱,可以在银行开户,然后可以向银行借钱,节省自己的本金”。


人支持

人反对
工商管理联盟www.mbaun.net

网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