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管理-工商管理联盟

  工商管理联盟 > 企业管理 > 风云人物 > 浏览文章

“红色资本家”霍英东(上)

作者:未知 来源:《亚洲华人企业家传奇》 文章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0年10月20日 【字体:

赤脚的苦难童年

在20世纪初期,香港大体上还是一个渔村、渔港,居民大多以捕鱼、驳运为生。他们世世代代靠海而居,以船为家,船就是他们的房子,是他们唯一可以挡风避雨的地方。那时,在香港的各个港湾里,一艘艘渔船停泊、聚集,形成一个个独特的海上村落。

当时的水上人家,也被称为“舢板客”,他们是处在社会最底层的人,就连那些居住在破棚烂舍里的普通百姓都看不起他们,称他们为“.家仔”和“水流柴”。这两个词都是广州方言,意为水上人家就像是一只蛋壳或一根木柴一样,在海上漂来荡去,随时都有可能被风浪吞噬。

1923年5月10日,霍英东就出生于这样的一户水上人家的小木船上。说是木船,其实只是一条两米长的小舢舨。霍家七口人,就在船上摆炉做饭。到了晚上,全家人就挤在一起,一个紧挨着一个地睡??港湾、风浪、小船、渔火、涛声,这些几乎就是霍英东幼年的全部记忆!

虽是水上人家,但是霍家没有自己的驳运船,父亲是租别人的货船从事驳运生意的。所谓驳运,就是从无法靠岸的大货轮上,将货卸到自己的驳船上,再运到岸边码头,从中赚取少量的运费。驳运货物,本来收入就有限,加之要给船东一笔不小的租船费,因而霍家入息甚微。好在水上人家除了吃饭糊口,基本上没有什么别的开支,所以还能勉强地维持生计。

“.家仔”的生活空间似乎全是在海上,所以,他们很少上岸上街,可能是基于这个原因,也可能是因为家里实在太穷,霍家人无论老小都是从来不穿鞋的。长年累月,他们一家几口人都是打着赤脚,风里来浪里去。

台风,是水上人家最大的“克星”,对于这些水上人家来说,没有鞋,没有衣服,没有宽敞舒适的地方,这些都算不了什么。他们最大的期望,就是出海时不要遇上台风。那个时候,还没有台风警报、天气预报,出海的船民只能凭经验观天色、测风云。没有一丝海风,天气闷热之时,很可能就意味着台风即将来袭,于是,他们便赶紧把自家的小船划到避风塘躲风避浪。

但正所谓“天有不测风云”,光凭感觉和经验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出海突遇到台风的事情时有发生。每当这个时候,船民们就只好忍痛把悬挂风帆的桅杆砍掉,听天由命,任由船只在茫茫的大海中飘荡,只祈求船不要翻沉,以保全一家人的性命。但很多时候,还是逃脱不了船翻人亡的悲惨命运。

就在霍英东七岁那年,一场浩劫降临到了霍家。一天,霍英东和五岁的妹妹正跟着九岁的姐姐在海边打野蚝。突然间,狂风大作,暴雨倾盆而泻,姐姐赶忙带着他们往自家舢板停泊的地方跑。但是,他们被眼前的场景吓坏了。港湾里一片狼藉,大大小小的船只在风浪里上下颠簸、左右摇晃,有些倾倒海中,有些桅断帆破。母亲披头散发,紧紧地抱着一根残橹,跪在岸上对着大海嘶声哭号,而不远处的海面上,那只熟悉的舢板正被大浪抛上荡下…

台风来时,霍英东两个哥哥正在船上干活,因来不及避风躲浪而掉落海里,顷刻间便被风浪吞噬。父亲霍耀容难以承受丧子之痛,原本多病的身体彻底垮掉了。就在哥哥遇难的几个月后,父亲也撒手人寰。

父亲去世以后,霍家只剩下一班孤儿寡母,生活更为艰难。许多熟悉霍家的人无不为他们的悲惨遭遇扼腕叹息。但是,毕竟大家都是穷苦人,连自家的生活都难以保障,即使想出手帮衬,尽一些绵薄之力,也是无能为力的。
然而,在经历了丧夫丧子之痛后,原本柔弱的母亲变得坚强起来,毅然挑起了家庭的重担。为了不让悲剧重演,为了剩下的三个孩子能够平安顺利地长大,母亲做出了一个重大的决定——带着他们弃舟登岸。

然而,对于一直生活在船上的母子四人来说,没有了船,就等于没有了家。除了随身带着的那些不值几个钱的生活用品外,他们一无所有,更不用说一个栖身之所。就这样,一家四口在港岛的街道上过了好几天风餐露宿的流浪生活。好在天无绝人之路,经一个好心人介绍,一家四口搬进了位于湾仔石渠街的“贫民窟”。霍英东七年的水上生活至此结束,另一段生活旅程也由此开始。

霍家住进的那间房子,面积大约只有20几平米,却住着50多个人。房子破旧不堪,几张三层高的碌架床把房子挤得满满的,在碌架床之间的空隙处,就摆了一些帆布床和一些破旧的床板。房间里阴暗、潮湿、闷热、拥挤、不通风、不透气、处处充满了腐臭的味道。在这样的环境中,肺痨病威胁着每一个住客,很多人因此而死去。那时的霍英东每天晚上都睡在一张旧床板上,有时候放床板的地方被别人占去了,他就只好拿着床板,铺到骑楼的花盆架处,凑合一个晚上。就这样,霍英东一家人在石渠街一住就是五六年。

霍英东的母亲刘氏是一位坚强而勤奋的女人,在那多灾多难的日子里,她没有被生活的重压打垮,而是挺直腰杆,辛苦操劳,毅然把丈夫遗留下来的驳运生意继续经营下去。当时接运的货物主要是煤炭,霍家自己没有驳船,从轮船货主那儿把生意接下来,然后分给舢舨客驳运,从中赚取微薄的佣金。因为霍英东父亲在世时人缘很好,母亲又豁达得体,多数的货主和舢舨客都颇为同情这一家孤儿寡母,日子倒也还能勉强维持下去。

母亲虽然目不识丁,但却深明大义,她知道孩子只有知书识礼,才能出人头地,才能过上好的生活。因此,早在霍英东六岁那年,便被父亲背着,送到一个名为“卜卜斋”的水上私塾拜师启蒙,读的是《三字经》、《千字文》,“人之初,性本善”等中国传统思想,一直影响着霍英东。后来,他又被送到一个专门为水上人家的子女创办的义学读书。

霍家登陆后,母亲便决定将霍英东转入教学质量和条件较好的敦梅小学去读书。敦梅小学位于湾仔的洛克街,是一所收费学校。但为了照顾那些家庭贫困的孩子,学校特别设立了一个免费班,每个学生要求写一篇文章作为入学考试的评定依据,再从中选取最优秀的30名学生。霍英东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这个免费班。

小学毕业后,霍英东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香港最著名的皇仁书院。那时他还不叫霍英东,而是叫霍官泰,看起来父母是希望他长大后能够官运亨通,光耀门楣。在报考皇仁书院时,霍英东豪情满怀发誓要努力读书,将来做出一番大事业,于是毅然将“官泰”二字改为“英东”,意思是说要“英姿勃发于世界的东方”!

皇仁书院采用的是英式教育,主要是用英语教学,霍英东所在的年级一共设置了三个班,每班只招30名学生,而且大多数是经过老师、家长及各种关系介绍入学的,其中不乏家世显赫的望族子弟,而真正通过考试录取的还不足10人。


人支持

人反对
工商管理联盟www.mbaun.net

网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