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BA-工商管理硕士

  工商管理联盟 > MBA > MBA咨讯 > 浏览文章

为什么来中国念MBA

作者:未知 来源:网易财经 文章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9年07月22日 【字体:

作者德文"尼克松(Devon Nixon)为美国前总统尼克松侄孙),为英国《金融时报》撰稿。

自从我来到中国,作为一名美国MBA学生就读中欧国际工商学院(Ceibs)全日制课程以来,每当与新认识的人交谈时,不管是中国的同学也好,还是其他在中国的“老外”,往往以如下问题开始:“为什么来中国?为什么来中欧?美国那么多MBA课程,为什么不在那里读?”

我的答案很简单。考虑到在我的一生中,中国――及其聪明上进的13亿国民――将在全球经济中发挥的作用与影响,我知道,不来中欧会是一个不可原谅的失策。这座学校位于上海,具备理想的条件,可以教授未来商业领袖相应的能力,以使他们适应中国这个关键市场,并在这里脱颖而出。

中美之间存在差异。这里不仅指的是地理距离、历史文化差异和语言障碍。在两国之间的商业谈判中,美国人和中国人在思维过程、信念、猜测与预期等方面,也存在无形的鸿沟。这就是为什么在西方与中国的商业往来中,误解层出不穷、合作如此艰难的原因。

远距离了解一个重要地区及其人民,是一种可敬的追求。但是,亲历其境――身处21世纪世界强国之一的中心,在其重新崛起于世界舞台的过程中,亲历这里的生活,亲身去感受――即MBA学生所谓的“差异化”。而这正是我所希望获得的。

我最早关于中国的印象,来自我的青少年时期,来自我伟大的叔公――美国前总统理查德"尼克松(Richard Nixon)――向中国打开大门所留下的遗赠。

通过家族故事以及形形色色商界和政界人物所留下的经验教训,到我大学毕业时,我觉得自己已熟谙中国的文化和商业惯例。但我同时意识到,通过二手故事、演讲或案例研究,无法真正了解世界下一个超级大国。在中国生活,学习当地语言,通过旅行、与中国的教授及同事交流――尤其是在畅饮白酒(中国的国酒)后那些富于哲理的交谈――来吸收中国文化,是真正“进入”中国的必要步骤。

例如,从竞争这个概念上,可以发现两国之间的一个核心差异。在美国,对于我这一代的多数人来说,不管是底层、中产阶层还是上流阶层的子弟,要达到宽裕的生活水准相对而言较为轻松。基本上,得益于二战后返回家园的那代人的奋斗和成就,我们在接受教育、社交和就业等方面唾手可得。我们的祖辈打好了基础,使婴儿潮时期出生的人过上了较为安逸的生活,也使得我们这一代人中,过多人形成了近乎自满的心态。

二十出头的中国人的境遇却截然不同。中国年轻人所接受的是无论何时何地都要竞争的教育――从教室座位的好坏次序,到竞争异常激烈的中考和高考,到日常如挤地铁(车门一打开,人群就一拥而上)的争夺。由于所受的是时刻竞争、要么出人头地(包括利用“关系”,即走后门)要么“泯然于众人”的教育,争强好胜的心态颇为盛行。

未来美国和欧洲领导人(尤其是那些有意读MBA的人)必须在课堂内外丰富自己――但尤其要到国外丰富见闻。我们越努力在中国“了解本土文化”,克服分隔我们的鸿沟、进而获得共同成功的机会就越大。

(本文来源:FT中文网 作者:德文"尼克松 译/岱嵩)


人支持

人反对
Tags:MBA 招生
工商管理联盟www.mbaun.net

网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