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管理专业-工商管理联盟

  工商管理联盟 > 工商管理 > 课程介绍 > 浏览文章

工商管理专业教学大纲

作者:mbaun 来源:工商管理联盟 文章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9年02月07日 【字体:


第六章 失业及其与通胀的关系(10课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章要求了解失业的定义、类型及衡量失业的方法,失业对经济的影响和失业的原因;掌握治理失业的政策措施;能够运用菲利普斯曲线说明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的关系。
第一节 失业理论
一、失业的定义与失业率的测量
二、失业的分类
三、失业的影响
四、充分就业和自然失业率
五、反失业的政策
第二节 通货膨胀理论
一、通货膨胀的含义与类型
二、通货膨胀的形成原因
三、通货膨胀的经济效应
四、反通货膨胀的政策
第三节 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关系
一、菲利普斯曲线的含义与政策含义
二、短期菲利普斯曲线
三、长期菲利普斯曲线
四、理性预期和政策无效的命题
第七章 经济周期和经济增长(10课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章要求了解了解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含义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掌握乘数—加速原理的基本内容,掌握哈罗德—多马与索洛模型的基本内容,并能运用这些模型说明经济实现均衡增长需要满足的条件。
第一节 经济周期理论
一、经济周期的含义与阶段
二、经济周期的类型
三、经济周期的解释
四、乘数效应与加速原理
第二节 经济增长理论
一、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含义与关系
二、经济增长的源泉
三、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
四、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索洛模型
五、新增长理论
六、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和战略选择
第八章 开放经济理论(8课时)
[教学目标与要求]
本章把一国经济扩展到国外,研究开放经济。主要分析开放经济的比较利益,开放经济中总需求与封闭经济中总需求的区别,对外贸易乘数,溢出效应与回波效应,以及对外贸易政策和汇率政策。
第一节 国际贸易与国际金融
一、国际贸易
二、直接投资和跨国公司
三、国际金融
第二节 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国民收入均衡与调节
一、国民收入的均衡
二、国民收入的调节
三、国际经济关系的协调
第三节 对外经济政策
一、对外贸易政策
二、汇率政策
三、对外投资政策

四、教学方法
本教程采用课堂讲解和学生讨论相结合方法,分析时采取理论分析和实践讨论相结合,教学时采取多媒体教学,从而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课程考核
本教程采用平时考核与期末考试相结合的方式,以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为主,考核学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运用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考核重点主要有:
1、衡量宏观经济总量的几个概念和计算方法,国民经济循环流量图及恒等式;
2、消费函数、储蓄函数、边际消费倾向、边际储蓄倾向、不同部门国民收入决定公式、乘数原理;
3、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IS、LM曲线的推导方法、均衡国民收入和均衡利率;
4、宏观经济政策目标、宏观经济政策工具、运用IS、LM曲线来分析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效果;
5、总需求、总供给的含义、总需求曲线与总供给曲线的推导方法、用AD、AS曲线分析均衡国民收入、均衡就业量和价格总水平的决定;
6、失业对经济的影响和失业的原因;运用菲利普斯曲线说明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的关系;
7、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含义、乘数—加速原理、哈罗德—多马与索洛模型的基本内容,经济实现均衡增长需要满足的条件;
8、国际贸易与汇率政策的含义与理论分析,运用汇率政策说明我国汇率改革的趋向,运用贸易理论说明国际市场均衡与我国的对外贸易的政策含义;
六、教材与参考书
1、教材:高鸿业主编:《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三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9月
2、参考书:
[1]萨缪尔森、诺德豪斯著,《经济学》第十六版,华夏出版社,1999年8月;
[2]曼昆,《宏观经济学》(第五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3]斯蒂格利茨,《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
[4]黎诣远,《西方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
[5]厉以宁,《西方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
[6]魏埙、蔡继明,《现代西方经济学》,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年;
[7]宋承先,《宏观经济学》,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
七、其他
课 时 分 配
章次 章 节 名 称 总计课时 授课课时 辅导练习课时
1 国民收入核算原理 4 4
2 简单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6 5 1
3 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 6 5 1
4 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6 5 1
5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4 3 1
6 失业及其与通胀的关系 3 3
7 经济周期和经济增长 3 3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合 计 32 28 4
说明:本课程为学期课,按每学期16教学周、 2 课时/周计算,共 32 课时。其中:讲授 28 课时,占 87 %,实践环节4课时,占 13 %。

《基础会计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基础会计学
课程类别:必修
适用专业:财务管理、经济学、工商管理
课程地位:专业基础课
总 学 时:72学时
学 分:4
先修课程:无
二、课程目标
1、使学生了解会计基本理论;
2、使学生掌握会计基本实务。
三、内容

第一章 总 论

[学习目的和要求]
本章阐述会计的基本理论问题。学习本章,要求着重理解会计的职能和特点,掌握会计对象、会计要素和会计的任务,在对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和一般原则这两个会计理论问题作概括了解的基础上,明确会计核算方法的组成内容和相互联系。对于初学者来说,学习本章的目的在于懂得什么是会计,了解会计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从而理解做好会计工作对于加强经济管理的重要作用。
第一节 会计的基本概念
(一)会计的产生和发展
(二)会计的职能
(三)会计的含义

第二节 会计的对象
(一)会计对象的一般说明
(二)会计对象在企业的具体表现
第三节 会计的任务
(一).反映和监督各单位的经济活动和财务收支,提供会计信息、加强经济核算。
(二).反映和监督各单位财经政策、法令、制度的执行情况,维护财经纪律。
(三).充分利用会计信息资料及其他有关资料,预测经济前景,参与经济决策。
第四节 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
(一)会计主体
(二)持续经营
(三)会计分期
(四)货币计量
第五节 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
(一)总体性要求
(二)信息质量要求
(三)确认计量要求
第六节 会计核算的方法
(一)内涵:会计的方法是指用来反映和监督会计对象、实现会计任务的手段。会计核算的方法是会计方法中的基本组成内容,也是会计初学者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
会计核算方法是对会计对象(会计要素)进行完整的、连续的、系统的反映和监督所应用的方法。
(二)具体方法:
1.设置会计科目。
2.复式记账。
3.填制和审核凭证。
4.登记账簿。
5.成本计算。
6.财产清查。
7.编制会计报表。

第二章 会计科目和帐户

[学习目的和要求]
本章阐述会计核算的基本方法——会计科目和账户,及其基本原理——会计要素和会计等式。学习本章要求理解会计要素的划分原则和划分方法,重点掌握会计等式中各个会计要素之间的关系以及经济业务发生后对会计等式中各个会计要素的影响,明确会计科目的作用以及科目内容和科目级次,进而掌握设置账户的必要性以及账户的基本结构。学习会计科目和会计账户,是学习下一章复式记账的必要前提。
第一节 会计要素
(一)资产
资产是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能以货币计量并能为企业提供未来经济利益的经济资源。资产按其流动性,分为流动资产、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递延资产和其他资产。
(二)负债
负债是企业所承担的,能以货币计量、需以资产或劳务偿付的债务。负债按其流动性,分为流动负债和长期负债。
(三)所有者权益
所有者权益是企业投资人对企业净资产的所有权。所有者权益按其构成来源,分为实收资本、资本公积金、盈余公积金和未分配利润。
(四)收人
(五)费用:
(六)利润

第二节 会计等式
(一)基本会计等式
(二)资产和权益变动的经济业务对会计等式的影响
(三)收入和费用变动的经济业务对会计等式的影响
基本会计等式可转化为下列扩展的会计等式:
资产十费用=负债十所有者权益十收入
或:资产=负债十所有者权益十利润(收入—费用)
第三节 会计科目
(一)设置会计科目的意义
会计科目是对会计要素进一步分类的项目。它是设置账户、处理账务的依据。
(二)会计科目的内容和级次
会计科目作为一个体系包括科目内容和科目级次。科目内容反映各科目之间的横向联系;科目级次反映科目内部的纵向联系。
第四节 账户及其基本结构
(一)设置账户的必要性账户是对会计要素进行分类核算的工具。设置账户的作用在它能够经常提供有关会计要素增减变动情况和结果的数据。会计科目是账户的名称,账户是按照会计科目设置的。
(二)账户的基本结构账户的基本结构是由会计要素的数量变化情况决定的。账户通为左右两方,分别反映有关会计要素的增加额和减少额。账户期增加发生额、本期减少发生额、期初余额、期末余额。

第三章 复式记帐

[学习目的和要求]
本章阐述复式记账的理论与方法。学习本章要求理解复式记账的特点,着重掌握复式记账的记账符号、账户结构、记账规则和试算平衡。账户和复式记账是会计核算特有的方法,是《基础会计学》的核心内容。通过上一章和本章的学习,要能深刻理解和熟练掌握账户和复式记账,从而为以后各章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一节 复式记账原理
(一)记账方法的意义和种类
(二)复式记账的特点
第二节 借贷记账法
(一)借贷记账法的记账符号
借贷记账法以"借"、"贷"二字作为记账符号。"借"、"贷"二字最初用于会计时可以从字面上加以解释,后来使用范围扩大,逐渐失去了原采的含义,而转化为纯粹的记账符号。
(二)借贷记账法的账户结构
(三)借贷记账法的记账规则
"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
借贷记账法的应用举例。
账户对应关系,对应账户,会计分录,简单会计分录,复合会计分录。在一般情况下不应把不同类型的经济业务合并在一起编制会计分录。
(四)借贷记账法的试算平衡
1.账户发生额试算平衡法。
平衡公式为:全部账户借方本期发生额合计=全部账户贷方本期发生额合计2.账户余额试算平衡法。平衡公式为:全部账户借方余额合计=全部账户贷方余额合计试算平衡表的编制及进行试算平衡时应注意的问题。

第四章 帐户和借贷记帐法的应用

[学习目的和要求]
本章通过工业企业主要经济业务的核算,较详细地阐述账户和贷记账法的应用。学习本章要求理解企业资金筹集、生产准备、品生产、产品销售、财务成果等业务活动的内容,账户设置(账的性质、用途和结构)和主要业务的账户对应关系。通过本章的习,要能进一步掌握账户和借贷记账法的具体应用。
第一节 企业的主要经济业务
(一)资金筹集业务
(二)生产准备业务
(三)产品生产业务
(四)产品销售业务
(五)财务成果业务
第二节 资金筹集业务
(一)实收资本的核算"实收资本"账户的设置,主要的账户对应关系。
(二)银行借款的核算
银行借款账户的设置,包括"短期借款"和"长期借款"。主要的账户对应关系。
第三节 生产准备业务
(一)固定资产购入业务的核算
"固定资产"账户的设置,主要的账户对应关系。
(二)材料采购业务的核算
"材料采购"、"材料"、"应付账款"、"应付票据"、"预付账款"账户的设置,主要的账户对应关系。
第四节 产品生产业务
(一)核算内容和账户设置
"生产成本"、"制造费用"、"应付工资"、"应付福利费"、"累计折旧"、"产成品"账户的设置。
(二)主要的账户对应关系
耗用材料的核算,应付工资和应付福利费的核算,计提折旧的核算,制造费用的核算。
(三)产品生产成本的计算
确定成本计算的对象,生产费用的归集和分配,产品生产成本的计算,完工产品和在产品费用的分配。
第五节 产品销售业务
(一)核算内容和账户设置
"产品销售收入"、"产品销售成本"、"产品销售税金"、"产品销售费用"、"应交税金"、"应收账款"、"应收票据"、"预收账款"账户的设置。
(二)主要的账户对应关系
现金、银行存款的销售核算,应收账款和应收票据的核算,预收账款的核算,销售费用和销售税金的核算,销售利润的结转。
第六节 财务成果业务
(一)盈亏确定的基本方法
(二)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的核算
(三)营业外收支的核算
(四)利润和利润分配的核算

第五章 帐户的分类

[学习目的和要求]
本章阐述账户的分类,重点研究账户按用途和结构的分类。学习本章,要求了解账户按经济内容分为哪些类别,账户按用途和结构分为哪些类别,各类账户能够提供什么性质的核算指标,怎样记录经济业务,理解各类账户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掌握各类账户在提供核算指标方面的规律性。通过本章的学习,要能正确运用账户登记经济业务,善于利用账户提供的数据资料。
第一节 账户按经济内容的分类
(一)资产类账户
(二)负债类账户
(三)所有者权益类账户
(四)成本类账户
(五)损益类账户
第二节 账户按用途和结构的分类
账户的用途,是指通过账户记录能够提供什么核算指标。也就是设置和运用账户的目的。账户的结构,是指在账户中如何记录经济业务以取得必要的核算指标,包括账户借方和贷方核算的内容,期末余额的方向,余额所表示的内容。
(一)盘存账户
(二)结算账户
(三)所有者投资账户
(四)集合分配账户
(五)跨期摊提账户
(六)成本计算账户
(七)收入账户
(八)费用账户
(九)财务成果账户
(十)计价对比账户
(十一)调整账户

第六章 会计凭证

[学习目的和要求]
本章阐述会计凭证的填制和审核问题。学习本章,要求理解会计凭证的作用和种类,原始凭证的填制和审核,记帐凭证的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的传递和保管,还要注意掌握填制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的技术方法。通过本章的学习,要能正确使用会计凭证这种方法。
第一节 会计凭证的意义和种类
(一)会计凭证的意义
(二)会计凭证的种类
第二节 原始凭证的填制和审核
(一)原始凭证的基本内容
(二)原始凭证的填制方法
(三)填制原始凭证的要求
(四)原始凭证的审核
第三节 记账凭证的填制和审核
(一)记账凭证的内容
(二)记账凭证的填制方法
(三)填制记账凭证的要求
(四)记账凭证的审核
第四节 会计凭证的传递和保管
(一)会计凭证的传递
(二)会计凭证的保管

第七章 账 簿

[学习目的和要求]
本章阐述各种账簿的设置和登记。学习本章,要求理解设置和登记账簿对于系统地提供经济信息、加强经济管理的作用,熟悉日记账、总分类账、明细分类账的内容、格式、登记依据和登记方法,掌握登记账簿的各种规则,包括错账更正的规则。通过本章的学习,要能较熟练地登记账簿,利用账簿。
第一节 帐簿的意义
(一)账簿的意义
(二)账簿的种类
第二节 账簿的设置和登记
(一)日记账的设置和登记
(二)总账的设置和登记
(三)明细账的设置和登记
(四)总账与明细账的关系及其平行登记
第三节 账簿登记和使用的规则
(一)账簿启用的规则
(二)账簿登记的规则
(三)更正错账的方法
第四节 对账和结账
(一)对账
(二)结账
(三)账簿的保管

第八章 会计核算形式
[学习目的和要求]
本章在研究会计凭证和账簿的基础上,阐述各种凭证和各种账簿结合使用的方式,即会计核算形式问题。学习本章,要求理解合理建立会计核算形式的意义和基本要求,明确各种会计核算形式的基本内容,包括凭证、账簿的设置。账务处理程序和优缺点,并根据企业的业务性质、经营规模、财会人员业务水平等条件,研究各种会计核算形式的适用范围。通过本章的学习,要能掌握几种基本的会计核算形式,以便对实际工作中的多种多样做法能把握其基本原理和基本处理程序。
第一节 会计核算形式的意义和要求
(一)会计核算形式的意义,
(二)设计会计核算形式的要求
第二节 记账凭证核算形式
(一)记账凭证核算形式的特点
(二)记账凭证核算形式的会计凭证和账簿
(三)记账凭证核算形式的账务处理程序
(四)优缺点和适用范围
第三节 科目汇总表核算形式
(一)科目汇总表核算形式的特点
科目汇总表核算形式是根据科目汇总表登记总账的核算形式。
(二)科目汇总表核算形式的会计凭证和账簿
记账凭证的设置,科目汇总表的格式,日记账的设置,总账的格式。
(三)科目汇总表核算形式的账务处理程序
(四)优缺点和适用范围
第四节 多栏式日记账核算形式
(一)多栏式日记账核算形式的特点
(二)多栏式日记账核算形式的会计凭证和账簿
(三)多栏式日记账核算形式的账务处理程序
(四)优缺点和适用范围
第五节 汇总记账凭证核算形式
(一)汇总记账凭证核算形式的特点
汇总记账凭证核算形式是根据汇总记账凭证登记总账的核算形式。
(二)汇总记账凭证核算形式的会计凭证和账簿
(三)汇总记账凭证核算形式的账务处理程序
(四)优缺点和适用范围
第六节 日记总账核算形式
(一)日记总账核算形式的特点
日记总账核算形式是根据记账凭证对日记总账进行登记的核算形式。
(二)日记总账核算形式的会计凭证和账簿
日记总账的格式和登记方法,现金和银行存款日记账的设置,记账凭证的设置。
(三)日记总账核算形式的账务处理程序
(四)优缺点和适用范围
第七节 普通日记账核算形式
(一)普通日记账核算形式的特点
普通日记账核算形式是根据普遍日记账登记总账的核算形式,也称通用日记账核算形式或分录日记账核算形式。
(二)普通日记账核算形式的会计凭证和账簿
用订本的普通日记账代替记账凭证,使记账凭证与日记账相结合。普通日记账核算形式的登记方法,总账的格式。
(三)普通日记账核算形式的账务处理程序
(四)优缺点和适用范围

第九章 财产清查

[学习目的和要求]
本章阐述在填制凭证和登记账簿的基础上保证账簿记录准确性、财产物资的真实性和财产保管使用合理性的方法,即财产清查。学习本章,要求理解财产清查的必要性和种类,着重研究各种材料物资、货币资金和往来款项的清查方法,并理解财产清查结果的业务处理和账务处理。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掌握财产清查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课程内容
第一节 财产清查的意义和种类
(一)财产清查的意义
(二)财产清查的种类按照清查的范围,分为全面清查和局部清查;按照清查的时间、分为定期清查和不定期清查。
(三)财产清查前的准备工作
第二节 财产清查的方法
(一)实物的清查
(二)货币资金的清查现金的实地盘点,现金盘点报告表的编制。银行存款的核对,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的编制。
(三)往来款项的清查往来款项的查询核对,往来款项对账表的编制。
第三节 财产清查结果的处理
(一)财产清查结果的业务处理
(二)财产清查结果的账务处理"待处理财产损溢"帐户的结构。


第十章 会计报表

[学习目的和要求]
本章阐述在日常核算的基础上对经济活动定期进行总括反映的方法,即会计报表。学习本章,要求理解会计报表的作用、种类和编制要求,着重掌握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利润分配表的结构原理和基本的编制方法。通过本章的学习,要能初步掌握编制和阅读主要会计报表所必备的基础知识。
第一节 会计报表的作用、种类和编制要求
(一)会计报表的作用
(二)会计报表的种类
(三)编制会计报表的要求
第二节 财务状况报表
本课程仅涉及资产负债表,财务状况变动表留待后续课程研究。
(一)资产负债表的作用
编制资产负债表,可据以掌握企业拥有的经济资源及其分布状况;可据以了解投资者和债权人的权益;可据以分折企业的偿债能力和资产营运情况。
(二)资产负债表的项目分类和结构
(三)资产负债表的编制方法
第三节 财务成果报表
(一)利润表
(二)利润分配表
第四节 财务评价指标及其计算
(一)财务评价指标的基本类别
(二)收益比率指标
(三)资本结构比率指标
(四)流动比率指标
流动比率及速动比率。
(五)周转比率指标
(六)社会贡献积累率指标

四、教学方法
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相结合
五、课程考核;
考核知识点:
会计要素、会计等式、工业企业主要经济业务的会计核算、会计凭证的填制、会计帐簿的登记、会计报表的编制。
六、教材与参考书:
教材:基础会计,周正云,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出版。
参考书:
(1)、基础会计,管一民,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7年出版。
(2)、会计学原理,李宝震,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年出版。



《财政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中文名称:《财政学》
2.课程类别:必修
3.适用专业:经济学专业、工商管理专业、财务管理专业
4.课程地位:专业课
5.总学时:54(理论学时)
6.总学分:3学分
7.先修课程:政治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
二、课程目标
财政学是一门应用经济理论学科,在学科体系中起者衔接一般经济理论课和财政、财务及其管理各门课的连接和过渡的作用,一方面将一般经济,理论深化,另一方面对财政、财务及其管理业务进行理论性分析。其任务是阐明财政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
财政是国家宏观调控经济、促进社会资源合理配置的重要手段。《财政学》是财经类大学本专科各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是管理类大学本专科专业的必修课之一。通过学习《财政学》,要求学生弄清有关财政的范畴,系统掌握财政基础理论、基础知识,正确认识财政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理解财政的基本业务,掌握必要的基本技能。
三、课程内容
第一章 导论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导论的教学,使学生明确财政学的研究对象和目的;了解学习 和研究财政学的基本方法。
一、现实中的财政现象和财政问题
(一)政府主要通过财政满足社会公共需要
(二)政府通过财政为市场主体提供发展的外部条件
(三)现实中常见的财政现象
二、财政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财政学的研究对象
(二)财政学的研究目的
三、财政学的研究方法
(一)唯物辩证法
(二)实证分析法
(三)规范分析法
第二章 财政概念和财政职能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掌握财政的概念、职能和作用;了解财政存在的原因在于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第一节 政府与市场
一、市场失灵与市场缺陷
二、公共物品和公共需要
三、政府的经济作用
第二节 财政概念
一、"财政"一词的来源
二、财政和财政的基本特征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财政
第三节 财政职能
一、财政职能概括与分类的思路
二、财政的职能
第三章 财政支出的基本理论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政府与公共支出的关系,掌握财政支出的基本原则是效率与公平,运用财政支出效益的分析方法考察公共支出的效益。同时通过对公共选择理论的介绍,加强我国财政决策的民主化与法制化的建设。
第一节 政府与公共物品的提供
一、公共物品的提供方式
二、混合物品的提供方式
三、公共生产
第二节 财政支出中的公平与效率
一、公平与效率一般
二、财政支出效率
三、财政支出的公平
四、社会经济的稳定和发展是兼顾公平与效率的体现
第三节 财政支出效益分析
一、财政支出效益及其意义
二、财政支出效益分析方法
第四节 财政决策的民主化与法制化
一、公共选择理论简介
二、我国财政决策的民主化与法制化
第四章 购买性支出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要求学生了解各种购买性财政支出的内涵;掌握在确定基本建设投资的规模、方向的时应注意的问题和处理好的关系;明确我国目前国有企业流动资金的管理方法;了解财政发展农业投资的来源及政府促进农业发展的主要途径;明确建立国家物资储备的必要性和内容。
第一节 社会消费性支出
一、社会消费性支出的性质
二、行政管理费和国防费
三、文科卫支出
第二节 财政投资性支出
一、财政投资支出的一般分析
二、基础产业财政投资与财政投融资

人支持

人反对
Tags:
工商管理联盟www.mbaun.net
相关文章列表

网站搜索